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1年12月28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研讨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承办,设主论坛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宣传推广”4个平行分论坛。


为深入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进展,光明日报摘登部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观点,与读者分享。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生态环境保护是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度创新的不断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在不断深化。集中体现在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更加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要更加自觉推动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更加自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更加自觉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要更加自觉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四川省委书记 彭清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来川视察指导、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些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实践中,我们不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把握,有几点突出体会和感受。


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为中华民族长远计、为子孙后代谋的大局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充分展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全局视野和非凡的远见卓识。四川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守护好两条母亲河长久安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局担起四川责任。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为要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只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双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促。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综合施策的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强调对草、沙、冰的系统治理。四川地形地貌多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部涉及,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依法依规、从严从实、动真碰硬的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认真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实践,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四川将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下功夫,系统谋划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人民性、系统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真挚的人民情怀,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深刻内涵,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思想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一思想聚焦民心之痛、民生之患,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这一思想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缜密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这一思想坚持系统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深刻阐述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总体要求,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法,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切把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宏阔的世界眼光,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站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倡导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一思想坚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加强行动,合力破解全球生态难题;坚持多边主义,倡导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构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必新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两相交汇的重要成果。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拓展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维护公平正义价值,创新法律关系;坚持整体谋划思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协调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关系。


加快形成完备的生态文明法治规范体系。坚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立法理念,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加强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系统化。加快修订旧法,增加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推动生态文明这一重点领域立法,加快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


加快形成高效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优化环境执法方式,高效统筹行政执法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地引导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注重协同性司法,建立法院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行政机关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全民守法,鼓励多元参与,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治文化。


加快形成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监督主体权责一致、监督事项有机衔接、监督结果有效运用的国家监督体系,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的良善运行,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线,引领国家监督自上而下规范、发动社会监督自下而上推进的“大监督格局”。


加快形成有力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关于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的重要精神;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开发保护制度等,全面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大生态文明法治领域的人才建设,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实现双碳目标要打基础利长远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刘世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带来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不能“单打一”,应当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不能“运动式”,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着眼于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在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转换;不能指标错位,从经济学角度,用实物的数量指标作为宏观考核和监管指标,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应该慎用少用行政性办法,多用经济性市场性办法。


着眼于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应当力争实现三个政策目标:一是尽快实现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减排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经济稳定增长;二是高碳行业不搞“一刀切”,实行“放开、稳住、限制”相结合的区别化政策,即放开绿色生产、投资、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空间,稳住对经济社会安全和平稳运行直接相关、短期内难以被替代的环节,有序限制其他非绿色生产、投资并加快实现绿色转型;三是加快制定受冲击领域的前瞻性、针对性风险防控与产业就业重整规划和政策安排。


实现双碳目标要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层面,要加强绿色技术驱动,推进技术含量和生产率高、排放少或零排放、低成本的绿色技术大规模、系统性替代。要加快推广技术成熟、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加快形成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在制度创新层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国家的减排目标分解落地,进一步调动地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绿色转型平稳扎实有效地取得进展。


生态长江需要多元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区域重大战略之一。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为在长江经济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长江经济带的国内战略地位和国际战略地位突出,要充分利用好优越的战略地位,前提是生态优先,关键是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履行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职责使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对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生态长江建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生态长江包含三点主要内涵,即生态廊道、生态经济区、生态长江治理模式。其中,生态廊道要实现“水清”“地绿”“天蓝”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经济区要实现人居环境优良、循环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与生态安全格局协调、创新创业环境优良、自然景观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发达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长江治理模式要实现由政府-市场二元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



碳中和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潘家华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多目标全方位的,纳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社会发展文明形态的整体转型。把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简单明了的刚性目标下,推进的是全社会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抓手,是生态文明转型进程的刚性测度。碳中和革命的成功,需要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型,修正并逐步摒弃避免工业文明的物质财富线性累积的逐利模式,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范式。


生态文明新发展范式强调发展质量,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下,碳中和发展范式转型不受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目光短浅零和博弈格局的掣肘,其背后有着自身的生态逻辑,遵循“和谐”和“有限”的生态规律。实现碳中和,不能依靠自然转型,必须通过规避可能的灾难性气候风险,突破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达到延续并改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有限”的目的。


我国碳中和革命需要整体协同:一方面,生产侧的可再生能源革命要协同兼顾传统煤电和以煤电为主体的电网的利益,同时启动加速化石能源电力行业自身的革命;另一方面,能源消费侧的革命是承接和顺应能源生产侧革命的需要,实现零碳电力替代化石能源消费终端需求,要从提高建筑能效和零碳电力替代两个方面发力,但其成败也取决于技术创新与突破。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的碳中和革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协同,不是排放依旧、末端治理的协同。



从“道”的层面寻求永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景源


闻道、悟道、乐道、同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精要。只有从“道”的高度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于唯物史观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了生态要素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深化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历史内涵。“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生产力是先于其他生产力并能够持续存在的生产力,是人类从事循环经济的自然基础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要素,指明生态生产力构成绿色发展方式的物质前提,还从生产力角度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本质联系。这些思想彰显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价值论的高度揭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本质联系,为发展方式变革奠定了哲学基础。这一理念首先要在价值论层面来把握,是发展观和价值观的一场深度革命;同时,还要从价值论上升到生存论层面,作出存在论的理解和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幸福观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即存在论的境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人间正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既指事物存在的本然、必然,也包括人处理事物关系中的应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其核心理念是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因此,从“道”的层面处理好天人关系,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明的复兴。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 张孝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了人类文明形态转型的大趋势。面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生命危机、生态危机,不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局部改变和修补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文明形态的大转型,这个新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新哲学、新生命观和新文明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中,是一种全人类共生、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文明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与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环境保护相比,生态文明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不是就环境治理环境,而是基于中国系统思维、内生治理的智慧,通过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实现源头治理,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新目标,构建全人类公平、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新体系,是一种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治理的新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承诺和使命。中国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是由中国与世界关系决定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是由中国文化禀赋决定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是由中国崛起的使命决定的。



来源| 光明日报  
微信编辑|刘文涵
审核|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